点上面关注三苗网微信公众号,共同搭建智慧苗族
本期三苗人物:王安江
王安江传奇
荷马史诗式的传奇人物
守望古歌:一位苗族老人和他38年的苦旅
我们生息于同一片秀美山川,同一种优秀苗族文化,如果苗族古歌再不引起本民族的重视,她将面临“歌灭曲绝”的境地。憧憬同一个灿烂的愿景,肩负着同一个民族神圣使命的当代苗家人,怎么向我们的祖先交代?
——王安江
青年古歌传承人叠贵拜访王安江
王安江,一个农民,小学都没有毕业,由于农村师资奇缺,爱学习的他当过几年的乡村民办教师。
他的家乡在台江县一个偏僻的棉花坪苗寨。我1995年到台江县的时候,县民委负责苗语文工作的干部跟我介绍了王安江弘扬苗文,用苗文记录苗族古歌的事迹,这是县里苗文试用的典型案例。
可惜,当时他家乡那里交通不便,以至于本来我应该去采访的一个典型,就此错过。错过的不只是调查的案例,更是人生的典范。
当十多年之后,2006年底,我在北京,在互联网上看到他的传奇故事的时候,是那么的惊讶,为他痴迷的坚守而心生敬佩,也为当年没有见到而遗憾。
看到王安江为了“苗族古歌”牺牲了家庭,放弃了尊严,历经了沧桑,吃尽了苦头,甚至差点搭上了性命。
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他所在的苗寨基本上户户盖了新房,添置了家用电器。而歌师王安江家,却还是一个矮小的破屋,家徒四壁。不仅如此,由于他不能挣钱养家糊口,妻子、儿子、女儿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怀着埋怨或不解,因病因气离开人世……
都是因为王安江穷,都是因为他三十多年来一直痴迷、苦恋苗族古歌的搜集整理,以至最后还要出版自己搜集整理的“苗族古歌”。
有人说,王安江疯了!也有人说王安江“走火入魔!”
也许是他那股痴迷搜集整理苗族古歌的疯劲,曾经感动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最后,感动了北京奥申委官员廖晓义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唤醒了一些政府官员。我们还是从头来多了解一下他的传奇经历吧。
“对歌”遭屈辱,反倒结缘古歌
2006、2007年他的传奇,惊动了媒体,一些记者来到王安江的家。发现他家里地上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几个破凳子散落各处。交谈中获悉:他今年73岁,满脸花白胡子,披肩的花白头发,显得格外苍老。可是,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
王安江搬出他毕生精力搜集的16本约0.5米厚的苗族古歌手稿!
他向记者叙述了他这一生搜集、整理古歌的坎坷和悲壮的心路历程。
1954年,年轻好学的王安江被县教育局聘任为本县泗柳小学民办教师,任教3年。后调到其他小学去任教。1962年困难时期,他被下放回家作一个农民,王安江与妻子杨荣美男耕女织,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
1967年苗年节,棉花坪一位青年从嘎养虾苗寨娶来了一个媳妇。按当地风俗,13天后男青年家要组织10多人陪送新娘回门,王安江成为陪送者之一。当陪送新娘的人们到新娘家喝了“拦门酒”进屋坐定后,寨上的人就带着酒菜陆续汇集到新娘家来陪客。“宴席”伊始,新娘家摆起了长条桌,把鸡头、鸭头摆在陪送新娘客人的面前,要他们唱歌开席。这下,陪送新娘的男方客人傻了眼,大家都不会唱,只好依俗出钱请新娘寨子的人代唱开席古歌。唱完开席古歌,宰割条桌上的熟鸭,夹给在场的人吃了之后,便开始吟唱《开天辟地》、《运金运银》、《爬山涉水》等古歌。古歌唱法一般是主问客答,或客问主答,此起彼伏。不能应对者则遭罚酒。不到半夜,陪送新娘的男方客人醉得东倒西歪,同时还受新娘寨子的人嘲笑了一番。
这件事,让王安江刻骨铭心。
他说,就是这次陪客遭屈辱,让他走上了搜集、整理苗族古歌这条路。生在苗乡,不懂苗族古歌真是奇耻大辱。于是,他暗下决心,自己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手。
修狃:《苗族古歌》中的神兽
(王安江画)
痴迷古歌、不顾家庭,妻子不堪重负
那时起,一家8口人的吃穿问题全靠妻子和大女儿来支撑。而王安江除了每天跑10多里外砍一两挑柴火外,余下的时间全部投入古歌搜集、学习,并且痴迷其中,非搜齐学完不可。两年下来,王安江家里的经济撑不住了。一天,妻子杨荣美对他说:“那些古歌又不能当饭吃、当钱用,再这样下去,我们只有像别人那样到处乞讨度日了。”王安江深知家中穷困,他还是咬紧牙关说:“讨饭是小事,怕的是耽搁了古歌的搜集整理!”
在二十世纪70年代那时候,农村是靠抢工分吃饭的。王安江把一家七八口人的生活重担交给妻子和大女儿。他除了每天跑十几里山路砍回一两担柴薪外,余下的时间他全部投入到收集整理古歌中。
劳作之余,他走村串寨,哪里有老歌师,他就去到哪里,去拜师,去学歌,口不停唱,手不停记。夜晚回到家,他又挑灯整理,常常废寝忘食。人们都说他“走火入魔"了。
由于王安江痴迷于收集整理古歌,他家里参加抢工分的人少,所分得的粮食就不多,年终分红经常没有他家的份,有些年头还要倒补钱给生产队,他家里经常吃上顿没下顿。有人说他“不务正业”、“走火入魔”,说他“疯”了。许多家族兄弟也出来指责王安江太懒,说他为躲避农活才去搞搜集古歌这一勾当的。一些亲友也与他逐渐疏远。
“好心人"则劝他:
“这玩意儿(指收集整理古歌)是吃皇粮的人(指干部)拿工资做的事,你是个农民,何必白费功夫,让自己也让家里婆娘崽女为你饿肚皮呢?"
他妻子也对他说:
“别人出门讨饭都能吃饱,你写的那些歌又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当钱用,我们干脆去讨饭吧!不能让孩子饱一餐饿一顿啊!"
王安江深知家中窘迫是因为他“不务正业"造成的,但仍咬紧牙关说:
“讨饭是小事,能过则过,怕的是耽误了古歌的收集整理。"
他理解妻子心中的苦,但他放不下古歌,古歌已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王安江叙述到这里,站在一旁的三儿子王赟噙着眼泪,告诉记者:“1997年的一个夜晚,大姐王雄英实在熬不住这种苦日子,瞒着父母亲,悄悄让我从破墙翻进屋里,拿了几件衣物送给她,她就私奔嫁人了。”
大女儿走了后,王安江家里的重活、累活全都压在妻子杨荣美的肩上。全家7口人的吃饭穿衣,大儿子、二儿子的读书费用,全靠妻子来承担。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杨荣美只好咬紧牙关硬撑着。她利用农闲外出湖南、广东、北京、上海等地乞讨。一次,在上海乞讨期间被列为“三无人员”,收容所将她拘留长达半年之久。
就在被收容拘留后不久,加上长期超负荷的劳作,杨荣美染上了肺病。
《苗族古歌》:吹芦笙敲锣打鼓把鬼赶出人界
(王安江画)
接下古歌传承的接力棒
生活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一带的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历史与文化全靠心口相传,“古歌”是承载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但在苗族村寨中,能用心和口头传承文化的能人或歌师,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为数不多。王安江在他最初迷恋古歌时,很多苗寨都还有歌师健在。到80年代,许多苗寨的歌师已相继去世,而年轻人少有去学习,苗族古歌已走向了“人亡歌灭”的险境。
为能较系统、完整地搜集苗族古歌,王安江总是脚穿草鞋,没日没夜地走村串寨拜师学歌。
有一年,他打听到凯里市凯棠乡大坪村有位叫“顾沙"的老人精通古歌,便按当地学歌风俗,选定良辰吉日,带上一只鸡,一束摘糯,几条鱼和一元二角钱前去求教。不巧老人不在家,之后又去了一次仍未见到。
不久,王安江第三次来到顾沙家,老人对这位"歌痴"早有耳闻,知道他颇懂古歌,便说:
“你不是来学歌,而是来赛歌的。你有本事跟我从天黑唱到天亮,就佩服你了 "。说完更端出米酒摆在两人面前。王安江无奈接招,开口唱道——
鸭子游浮在水塘,
水牛转悠斗牛场。
本人来到你们寨,
一切听任你安排。
十二首歌传古今,
“洪水滔天”把它除。
……
顾沙听罢,即答道:
鸭子游浮在水塘,
水牛转悠斗牛场。
兄弟你来自远方,
来到我们的家乡。
邀我摆古唱唱歌,
要唱“运金运银”吧,
可要丢下“娘欧瑟”!
要唱“蝶母诞生”呢,
又得撇下“榜香由”!
……
就这样你来我往,一唱一答,直至天明,仍然不分高下、兴犹未尽。老人佩服地说:
“年轻人,你这样的徒弟我想收也不敢收呀!"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交,老歌师传给他许多难得的苗族古歌。
1984年的一天,84岁高龄的老歌师顾沙因病危在旦夕,他请人把王安江叫到病榻前,拉着他的手说:
“我可能不行了,方圆几十里的苗寨中,只有你能继承我的歌师位子。俗话说:前人不摆古,后人失落谱,你千万千万要记住这两个问题,一是你一定要担起歌师的重任,把我的古歌传承下去;二是一定要把古歌传给下一代人,让苗族古歌世代相传下去!”
老人临终的一席话,让王安江震动颇大,同时也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在那最后的一天一夜里,老人向王安江传授了一直深藏心底的几首古歌,然后才安详地闭上双眼,去"爬党告坳"了。
为完成顾沙老人的遗愿,为寻找“党告坳”(党告坳:是传说中苗族迁徙到黔东南时,各支系议榔分居的地方,一直是苗族人民心中的圣地)的位置所在,更好地理解苗族古歌,王安江曾无数次实地踏勘寻找。在每次苦旅中,他都吃尽了不少的苦头。
一次,他从榕江出发探寻到雷山,又从雷山辗转到剑河、台江。在辗转奔波的旅途中,他几乎身无分文。饿了,找一些野果来充饥;渴了,捧一把山泉来润喉;困了,依在稻草堆、牛圈旁过夜;冷了,躲进山洞里御寒。
经过无数的艰难跋涉,王安江终于在4县交界的剑河县久仰乡巫仰苗寨附近找到了党告坳。
王安江还了解到,那里至今还保留有一块“午饭田”,由当地苗胞逐户轮换耕种,收获后用于接待外来的寻幽访古、缅怀祖先的人。
为了苗族古歌的传承,王安江在走村串寨回到家后,常常利用农闲的夜晚组织寨里的古歌爱好者聚在一起,教他们学唱古歌,探讨古歌的奥秘。
妻子在贫病中撒手人寰
一次去搜集苗族古歌,王安江因没钱买票在火车上被列车长逮住,经询问,王安江的故事打动了列车长,破例让他免费乘车。这位列车长还对他说:“只要你愿意,送你上北京都行。”
就在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古歌搜集时,1992年7月,妻子却因患冠心病、晚期肺癌无钱治疗而撒手人世!!
老伴走了,他的四个儿子突然失去了相依为命母亲,开始把所有的不满和怨愤都发泄到到他的头上。
而且当时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妻子走后不到10天,他的大儿子王旭因家里无钱供他继续读高中,绝望之中服毒自尽!
二儿子王彦、以及尚未成年的四儿子王灵,背井离乡踏上了打工之路,并发誓永远不回来这个家。
二姑娘王菊香没日整夜地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经人穿线,偷偷在一个黑夜里跑出家门远嫁他乡……
有人对王安江发出了质疑:这样痴迷地搜集苗族古歌,图的是什么?图名吗?你并没有出名!图钱吗?你也没有捞到一分钱!
王安江回答的仍然是那句老话:
“那就是为了完成顾沙老人的遗愿,要把苗族的古歌传承下去,决不让苗族古歌失传。亲人可离我而去,古歌却是我一生的守望!”
三儿子王赟见年迈的父亲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后,怕父亲伤心过度生出意外,就主动来安慰王安江,并表示要积极配合鼓励他重振家业。于是,王赟跑到广东去打工挣得几千元,先后买了两头牛。然而,买来的两头牛却先后死去。无奈之下,王安江父子只好向亲友借牛犁田。看到父子俩悲惨的遭遇,二女儿的亲家公主动给他送来了一头黄牛犁田。
为维持生计,王安江与儿子商量,先后将妻子杨荣美遗留下的衣物、项圈手镯变卖了,才得以暂时解决家里的吃穿问题。
苗族议事传统:议榔
(王安江画)
以性命和尊严,追求“苗族古歌”出版
王安江几经努力,终于将流传于苗族民间的《开天辟地》、《耕地育枫》、《爬山涉水》、《仰阿莎》、《嫁女歌》、《诓婴歌》、《打菜歌》、《造纸歌》、《丧亡歌》等12部苗族古歌整理出来了。
16册古歌手稿共3200页76800行、384000字。除此外,还收集了其它研究资料10余万字。如此浩大的古歌材料虽然整理出来了,该如何整理出版,去哪筹集出版经费?
王安江没有更多的办法,唯一想到的就是:乞讨!
又一个传奇经历,就此孕育……
王安江广东乞讨记
拿定了主意,王安江带着三儿子王赟,背着10多公斤重的部分书稿外出乞讨。他们从凯里爬火车到广州的途中,没钱买饭吃,就在铁道边拣从火车上丢下的垃圾包内的馒头、吃剩的食物来充饥。父子俩就这样饱一顿、饥一顿,来到广州、深圳等地乞讨。一次,父子俩在深圳市龙华镇乞讨时,被城管人员(对,就是城管)
发现王安江穿着草鞋,背着破烂的牛仔包,认为他俩是乞丐、是骗子,或是影响了深圳的市容市貌,或是不需要任何理由,便将王安江的书稿抢来扔进垃圾堆,一把火给烧掉了。王安江为书稿被毁整整一个月茶饭不思。
王安江的精神崩溃了!
他拖着沉重的步伐和疲惫的身躯,由深圳赶到广州火车站,想在那里寻觅一些由火车上丢下来的垃圾食品充饥。在恍惚的行走中,王安江被人猛推了一把,他才忽然清醒过来,一辆列车与他擦肩而过。拉他的人说:“好险哇!如果你再朝前迈一步,你的命就呜呼哀哉了!”
在广州,因书稿被焚,王安江再也无心乞讨,揣着讨得的几百元钱,准备搭车返乡。当他来到广州火车站时,被几个“混混”盯上,并挟持他到一个僻静处,对他一阵拳打脚踢,将身上400多元钱搜个精光!
从广州回到家,王安江没有气馁,一边继续整理基于原来的复印稿,一边奔走相关部门寻求出书门路。
水牛龙
(王安江画)
山重水复疑无路,惊现曙光一缕
2005年11月,王安江突然病倒了。
为了治病,儿子王赟找到妻子的娘家去求援。千方百计凑得了3000元,他把病重的父亲送到台江县医院住院。
台江县四大班子的领导到医院看望他,决定由县里给王安江垫付医疗费——这是天大的转机!所谓绝处逢生是也。
经检查,王安江患了严重的风湿心脏病和冠心病。
在病危之际,王安江向县里提出了三个请求(这也是他的勇气可赞):
1、希望县里能帮助他完成出版苗族古歌的夙愿;
2、请求县里能给他购置一副送终的棺材;
3、自己可能很快会离开人世,按照苗家风俗,将自己送回老家安然升天。
王安江的请求,在场的县领导应允了。10余天后,奄奄一息的王安江又奇迹般地康复了。
台江县委书记杨德涛责成台江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内精通苗族文化的文化人组建“王安江古歌出版筹备改稿小组”,协助王安江对其手稿进行修改和整理,用两三个月的时间整理付印出版。
2006年9月,奥申委官员廖晓义女士到台江获悉王安江的动人事迹后,承诺愿为王安江出书之事牵线搭桥。10月初,王安江的出书问题,再一次引起黔东南自治州州委书记廖少华的重视,自治州委、州政府研究决定:拨款20万元为王安江出书,以了却王安江老人多年的心愿,让这12部传承了几千年的《苗族古歌》世世代代传唱下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现光明!
尤其是,他的传奇经历曝光之后,引起了媒体极大兴趣,很多记者前来采访,很多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书,再也不用担心出版了。刚刚成立的贵州大学出版社敏锐地接下了这个曝光度很高、已经不愁经费的出版项目。
这时,州县正在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成了“苗族古歌”项目的当然的代表性传承人候选人上报。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宣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安江名列其中。这个头衔下,每年有大约一万元的传承经费。
2007年,他还成为“CCTV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提名人选。
书终于出版了,
王安江老人翻看自己的“宝贝”
2008年5月,贵州大学出版社接下任务后,高效快捷地出版了王安江以一生心血凝结的“苗族古歌”,内容丰富、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还配了专家注释。
在他的心血之作出版之后两年,2010年6月25日,王安江去世,终年70岁。在他离世之前,终于圆满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一个苗族农民的凌云之志。
《王安江版苗族古歌》
蜡染布精装盒,王安江版苗族古歌,
带专家注释本,光盘(电视记录片和古歌全本录音)
16开本,定价:1280元
《王安江版苗族古歌》序
作者龙超云,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州大学党委书记
2007年夏天,刚刚正式成立的贵州大学出版社,甚至还没来得及挂牌,便把抢救《苗族古歌》纳入重要的工作计划。大半年来,出版社的同志深入苗疆腹地,对王安江演唱的《苗族古歌》全本录像、录音,将王安江的传奇人生摄为电视专题片,对王安江演唱的古歌版本进行了认真的校注和订证。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一反原来民间采风成果为“文化人”占用的模式,明确提出了“王安江版苗族古歌”这个概念,对这位民间歌师表示了最大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首次在出版物中将民间歌师放到主角的位置上,同时也确实地保存了“原生态”的古歌。
《苗族古歌》的搜集校订与出版是一个文化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出版家石宗源同志在了解出版社的本书选题策划之后就作出了重要的指示:“阅后很振奋。希望贵州大学出版社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定位,打造出版品牌,能有更多质量上乘的好作品问世。通过精品力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办成国内知名的出版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他的指示鼓舞了出版社的同志们。贵州省新闻出版局也将本书列为“全省重点图书”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使本书能够及时面世,为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精神的文化载体。苗族,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承载着他们民族之魂的是《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一组庞大的史诗,它记录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路线、生产生活、世界认识和生命态度……可以说,它就是一部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不只是关于他们“过去”的生活档案,它更蕴含着苗族人民的生存智慧,体现出苗族同胞存身天地间而与万物相依共处的自谦和自信;表现他们对传统的眷念与执着,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往情深。《苗族古歌》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今天强调的可持续性发展仍有深远的启迪作用。苗族同胞有着丰富而美丽的语言,但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书写系统。他们的精神文化于是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记载下来——这就是《苗族古歌》弥足珍贵之处。
同古往今来的所有文化人群的命运一样,苗族同胞在其生存延续的发展史上,同样不乏战斗与争逐,也就同样充满可歌可泣的悲欢离合,苗族历史上曾有过百战百败的血腥,有过千年被驱的飘零,有过万里迁徙的跋涉。
但尽管如此,苗族同胞的古歌旋律从来不曾喑哑。苗族歌师们苍凉的吟唱,穿越了数十个世纪而永不消逝。久远以来,苗族同胞们每当团坐在婚丧聚会的火塘旁、在举行神鬼祭祀的场坝上,甚至在慷慨赴死的出征前,在马革裹尸的葬礼上,人们都可以听到那些如泣如诉的、惊天地恸鬼神的歌声——这就是苗族人民心底里的那支古老的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守望者。这是一批心系民族的文化和命运,念兹在兹、片刻不舍的精神护卫者。他们的情感、灵魂与生命都紧系在民族文化传统上。个人的生命是民族命脉的一部份。
中国历史上有屈子投江、永观沉塘,法兰西有韩迈尔先生的“最后一课”。所有这些悲壮,如果再加上我们本书《苗族古歌》的作者——以乞丐身份守望文化的王安江——便成就了更叹为至极的绝响。
纵观古今中外,兼具乞丐与文化守望者身份的只有两人,一位是古希腊的荷马:经他的传唱,人类文化宝库中永远保存了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而另一位大概就要算到贵州台江的苗族歌师王安江了:他用大半个人生,以乞讨这唯一可供他选择的生活方式,追寻苗族的古歌旋律,行走了半个中国,收集整理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苗族古歌》。
王安江自1968年起开始了苗族古代史诗的搜集。那一年,整个中国都陷在“文化大革命”中,正在扫荡文化,消灭传统。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王安江踏上了他收集苗族口头歌谣,抢救民族文化的人生苦旅。为了收集《苗族古歌》,王安江忍受着最卑下的生存方式和最恶劣的生活条件,不顾“复辟封建”的政治批斗,把家人的困惑不解,失去亲人的内疚和悲痛都深深地埋在心底……
王安江信守自己的誓言,终于完成了《苗族古歌》的搜集。王安江是用毅力蘸著牺牲,书写自己的整个人生。我在他的努力与牺牲中,看到了苗族同胞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那个精神文化贬值和遭受冷遇的年代,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却自觉地尊重文化,尊敬传统,无私地对待文化,勇敢地保护文化。我敬重王安江,因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守望者。
出版社的同志嘱我为序,序不敢当,“感言”而已矣!
王安江,原本只是一个农民,短时间作过乡村民办教师,学过苗文。阴差阳错,他卷入了一个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苗族古歌的人生漩涡。这个漩涡,让他的生活与家庭面临困境,也让他的人生走上了一个文化的高地,成就了一个农民的辉煌使命。
一般来说,按我们理解,记录、整理和出版“苗族古歌”、文字版弘扬民族文化,这是知识分子和人民政府的工作,确实,知识分子和政府也做了不少。
但是,王安江用一个农民的淳朴和执着,告诉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是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义务,并用自己40多年的人生实践了这个义务。
青年接下王安江苗歌圣火
2017年新春正月初四,全国各地一百多名苗族青年,汇聚棉花坪,来到王安江墓前,把他的事迹用苗文刻了几方碑,在此立碑、祭祀。对苗文、古歌满怀信仰的东银、阿文等是主要的发起人、负责人。
三苗网将继续从媒体的角度,为传承弘扬王安江毕生为之奋斗的苗族古歌而尽力,包括在我们平台分享《王安江版苗族古歌》的音频、视频资料。
文字参考:张少华 邱存双等
图片来源:网络、叠贵
本期责编:三哥
重要通知
给力!成就你的小目标
视频为王
“三苗视频”开播征稿
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以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技术与商业,“三苗视频”栏目即将鸣锣开张!现正式向海内外、国内外、苗内外广大网友征稿!
各种视频均可:过年的风俗,家庭的团聚,大家组织的活动,公益内容,公司宣传片,政府宣传片,景区宣传片,苗寨文化,微电影,歌曲MV,……无所不可!手机拍摄、摄像机拍摄均可,重点在视频创意与价值!
三苗网携强大的传播影响力,为宣传您的策划、您的创意、您的才华、宣传您的家乡、宣传您的产品而竭心尽力,也不介意您的广告内容(但不要太过直白以免受众反感)。
并不是所有的投稿都会采用,我们将怀着精益求精之心、精心挑选,慎重采用,加上标识后发布。
一经投稿,表示投稿者同意作品由作者与三苗网平台共享著作权,合作共赢(具体可以协商)。
所有投稿必须注明创作者、版权人,为作品的原创性做出保证并承担责任。
征稿时限:2017年全年(2017年11月30日截止,12月评奖)
多重奖励:由专家与网友共同评选十部最佳视频作品,给予高端荣誉、现金奖励、“互联网与苗族高峰论坛”演讲机会。
投稿邮箱:158636984@qq.com
通知
⊙ 三苗高薪诚聘,奇迹参与见证
运营经理:要求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比如网络企业中高层管理,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等,具有创业梦想和激情,具有团队精神,具有民族情怀。最好是在贵阳和凯里工作。
媒体经理:具有新闻专业背景或者新媒体运营背景,……
具体请加微信详谈:Maoming_shi,申请加微信留言:应聘
链接苗族与世界丨三苗网X智慧苗族
www.3miao.net
欢迎关注本微信号
点击“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